在PLC出现之前,工业生产流水线的白动控制系统基本上都是由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构成的,其设备体积大、触点寿命低、可靠性斧、接线复杂、改接麻烦,维修和排除故障困难。为改变这一现状,人们曾试图用小型计算机来实现r业控制代替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但因价格昂贵、输入输出电路不匹配、编程复杂等原因,而没能得到推广和应用。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提59厂“多品种、小批量、不断翻新汽车品牌型号”的战略,耍实现此战略,需要一种新的工业控制装置,可以随着生产品种的改变,灵活方便池改变控制方案以满足控制的要求。GM公司提r1了以下10项技术指标(GMlo条)并在社会上招标.要求制造商为其装配线提供种新型的通用控制器:
(1)编程简单,可在现场方便地编辑及修改程序;
(2)硬件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结构;
(3)可靠性要明显高丁继电器控制柜;
(4)体积要明显小于继电器控制柜;
(5)具有数据通信功能;
(6)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
(7)输入可以是交流l15v(美国电网电压为110 v)
(8)输191为交流l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
(9)在扩展时,原系统只需很小变更;
(to)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LB。
1969年美国数据通信公司(DEc公司)研制出第一台PLC,在GM公司生产线上获得成功。根据这种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可以通过编程改变控制方案这特点以及专门用于逻辑控制的这一情况,这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被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简称为PLc(PN—gyamm8ble Ln8Lc C叨协Dller)。 对于PLc的定义,国际电工委员会(tEC)在1987年2月颁布的可编程控制器标淮的第三稿中写道:“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是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设 计的。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采用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从1969年至今,PLC经历了四次换代:第‘代PLc大多用一份机开发,用磁芯存储器存储,只有逻辑控制功能;第二代PLc产品换成了8位微处理器及半导体存储器,P比产品开始系列化;第三代P比产品随着高性能微处理器及份片式cPu的大量使用,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促使它问多功能及联网通信方向发展;第四代PLc产品不仅全面使用16位、32位高性能微处理器,高性能位片式微处理器,RIsc(Reducedln6t川c60n sd co”Nter)精简指令系统cPu等高级cPu,而且可在六lILc中配置多个处理器,进行多通道处理。见c的功能日益增强,它不仅能执行逻辑控制、顺序控制、定时及计数控制,还增加了算术运算、数据处理、通信等功能,具有处理分支、1J断、白诊断能力,使风c从开关量的逻辑控制扩展到数字控制及生产过程控制领域,真止成为种电子计算机上业控制装置。同一时期,由PLc组成的PLc网络也得到飞速发展,由P比组成的多级分布式N记网络成为cIMS(Compu。er“I血g田bd M8MufacNinK Sy咖m)系统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将PLC称为丁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PLc、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设1f/制造CAD/cAM)之一。目前PLc巳广泛应用于冶金、矿业、机械、电力、轻工等领域,为丁业自动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加速丁机电一体化的进程。